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4月14日訊 人民日報報道,我國臺灣地區面積約等於2個多北京,1/3個浙江,卻成為享譽世界的醫療中心。全球前200名醫院中,我國臺灣占了14家,僅次於美國及德國。然而,上世紀70年代,它也遭遇過醫療體系混亂、醫患關係緊張的困境。
  1995年,臺灣推行“全民醫保體制”過程中,以發展社會保險來替代政府出資辦公立醫院,使臺灣的醫療體系逐漸由政府直接籌資興辦醫院,轉向政府直接籌資補需求方,民營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的模式。
  公立醫院病床占有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90%下降到2010年的34%,2010年公立醫院的市場占有率僅為31%,民營醫院市場占有率為69%。
  臺灣地區在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過程中,也產生了一大批深受民眾歡迎的高水平民營醫院,如長庚醫院等。
  1976年,臺塑大王王永慶投資創辦長庚醫院。當時,伴隨鼓勵私人資本的大環境,醫療行業也鼓勵民資進入。於是,長庚醫院應運而生。它仿效美國醫院模式,以患者為中心成為其管理核心。幾年虧損期後,該院獲得15%的年利潤率,成為臺灣最賺錢、也最令病患滿意的醫院。其診療流程再造、成本核算模式等尤為先進。臺灣各大企業集團紛紛效仿,非公立醫院一時風行。
  面對民營醫院的強勢競爭,臺灣公立醫院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,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也大逆轉,並以優惠政策刺激鼓勵私人醫療資本,公立醫院最終被迫改革。以著名的臺大醫院、臺北榮總醫院啟動改革為標誌,臺灣醫療服務業從此提高效率,進入良性競爭。(黃潔夫)責任編輯:燕子  (原標題:台民營醫院“鯰魚效應”促醫療業良性競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wbmeq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